特稿|两大比较优势加持,海南多元“图强”
“壮士断腕破除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症,加快构建‘4+3+3’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海南自贸港建设6周年之际,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对外如是勾勒海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图纸。
上述提到的“4”指的是海南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这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较201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第1个3”是前瞻布局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第2个3”则是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对于海南而言,此前的5年时间里,在自贸港建设历史机遇下,海南经济发展展示出崭新的面貌,“高质量”、“创新驱动”实际上已成为高频关键词;迈入2024年,“新质生产力”则成为了更明确的推动力量。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底气何在?刘小明认为,主要是基于海南的两大比较优势,“一个优势是温度、深度、维度和绿色这‘三度一色’自然的禀赋,第二个优势是自贸港的政策和开放红利的加持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两点,海南今年提出了“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五大主力方向。
自然禀赋如何给予独一无二的优势?自贸港建设红利如何改变着海南发展的热度?科技创新如何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这座海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通过调研,尝试寻找答案,而这些答案也尚为雏形,海南的探索仍在路上。
海南自由贸易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育种摇篮:产学研一体化攻关“农业芯片”
近日,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均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实验室,以最高近200万元的年薪招揽全球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的优秀科学家。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衔的崖州湾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9月,是中央管理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李家洋在解析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上做出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务。
“培育出新型战略品种,争取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种业创新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上,李家洋如是表示。
这样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落地,为海南科技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海南在种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局面,而且是把一个产业生态真正地构建起来了。”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蒋志敏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强调,这是海南首次在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方面有了系统性的布局,“这在海南历史上是没有的,也是极不容易的。”
蒋志敏介绍,截至2023年底,崖州湾科技城已汇聚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2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在全省高标准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除上述崖州湾实验室外,三亚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也已建成投用,汇聚16支科研团队,入驻200余人开展科研工作。此外,全球最大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建成开园,以植株种植形式保存全球21种野生稻、1.3万份活体种质资源。这在推动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发掘符合当前及未来产业需求的野生稻优异基因,培育更多水稻新品种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
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是南繁的自然禀赋,同时拥有自贸港政策和开放红利的加持,海南“向种图强”的优势无可比拟。
刘小明近日介绍,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的都是经过南繁的培育,目前我们集聚了2800多家种业创新企业,南繁种业的产值突破了12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攻关种子这一“农业芯片”,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实际上,自上世纪50年代探索发展至今,拥有独特热带气候的南繁基地一直是我国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近年来,南繁发展则进入了新阶段,打造“南繁硅谷”是保障中国种业与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
今年1月,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编制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下称“《规划》”)在崖州湾科技城正式对外发布。该《规划》以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南繁硅谷”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南繁硅谷”的四大定位,即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谢焱介绍,到2025年,国家“南繁硅谷”产业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态势初步形成,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科技攻关成果显现,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初步建成。
到203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下的种业创新体系、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全球领先的科研院校、创新型企业、领军型人才不断聚集,种业创新质量和速度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全面建成。
实际上,作为“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崖州湾科技城的种业产业生态链日益完善,近两年相继落地的重磅企业布局是集聚度和成熟度的直观证明。
“中种集团是迁入崖州湾、落地海南的第一家种业央企,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南繁硅谷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搭建平台,推动行业围绕着南繁产业的布局共同推进,支持南繁硅谷建设,使得战略和政策层面更好地落地。”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运营主体中国种子集团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2021年10月,中种集团将总部迁入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首家正式落户海南的种业央企。2021年也是中央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之年。中种集团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农林部种子局基础上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种子企业,现为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核心运营平台。
此外,2023年12月,央企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投集团”)与三亚市人民政府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旗下子公司国投种业落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投种业于2023年9月底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40亿元,系国投集团全资子公司。
国投集团近年通过旗下国投创益已在生物育种领域多次出手布局,战略投资了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粮元生物、隆平生物等,完成了对国内生物育种核心企业的投资全覆盖。国投种业的成立则旨在延伸生物育种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对上述重磅动作,国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合作为南繁硅谷建设带来了资金,引入了技术,将推动南繁硅谷建设。依托三亚和崖州湾的地理、气候优势、现有种业科技布局和科技实力,国投种业公司将加快布局种业市场,力促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种业振兴战略。”
中种集团CRO实验室。
值得关注的是,新的业态也正在这片种业热土孕育推出,种业CRO(育种科研全流程的研发外包服务)即是典型。
2021年,崖州湾科技城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探索合同研发组织(CRO)模式,《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也已于去年出台,在全国率先制定种业CRO组织认定管理办法。
这一模式借鉴于医药领域,即科研外包服务。作为一种全新业态,种业CRO被认为可以有效盘活先进育种技术资源,缩短育种材料的创制周期,提升新品种研发产出效率。用一组数字来说,种业CRO能将育种材料的创制周期缩短近1/3,科学家田间育种作业时间减少70%,专利申请周期从数月可压缩至7天。
中种集团就是首批15家CRO服务企业和机构之一。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中种CRO实验室于今年2月正式投入运营,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基因分型及品质分析服务。实验室共配备400余台/套高通量检测相关设备,基因分型平台设计通量达2000万个数据点/年,品质分析平台设计通量为4万份样品/年。
当然,作为新概念、新业态,种业CRO产业尚处于初期培育阶段。张晓强强调,“还需建立更完善、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营体系,强化检测能力和服务效率,同时也需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更好保护种业科技成果,逐步将市场培育成熟。”
“‘南繁硅谷’产业集群持续向崖州湾集聚,融通带动种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蒋志敏表示,“从南繁基地到南繁硅谷,从种业人才的汇聚到种业创新的品种选育,再到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科技型种业公司的创立,正在全面推动中国现代种业的产学研一体化,为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注入新动能。”
北纬19度:属于文昌的星辰大海
2014年交付使用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近年来先后执行了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国字号”航天发射任务。就在刚过去不久的3月20日,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宛如一条白色巨龙,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腾跃而起,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送入苍穹。
有别于酒泉、太原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场,拥有纬度低、距赤道近、射向范围广、运载效率高等特点,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15%。在大直径运载火箭运输、航路落区安全等方面,文昌同样具有核心优势。
简单来看,就是同一个型号的火箭在文昌发射更省燃料、相比内陆发射场依赖铁路运输文昌海运更便捷、火箭起飞后燃烧的残骸直接坠入大海则更安全。
拥有诸多优势、且在航天发射场中最为年轻的文昌,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吗?契机在于全球航天领域正在发生升级变革,商业航天异军突起。纬度相近、产业相像的世界先进的航天城美国奥兰多,也让文昌看到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眼下,毗邻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块工地上,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正在拔地而起,一座新兴的航天城也正在冉冉升起。
这也正契合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的商业航天热。“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积极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赛道,是构建我国航天产业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海南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实际上,早在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即明确提出,“依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推动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2023年9月,海南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海南省航天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
刘冲介绍,文昌拥有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场和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射向范围广、落区安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能够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核心发射能力。同时,国家发改委给予海南含金量极高的航9条政策、海南自贸港政策等,多重“资源”使得文昌发展航天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昌国际航天城正依托商业航天发射场,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和“航天+”产业体系,全力构建“一中心两区”,即国际发射中心、国家级商业航天创新示范区、国际合作先行区。
刘冲强调,以商业航天发射场为核心形成的产业发展逻辑,正得到广泛实践认可,产业集聚效应正吸引航天头部企业在文昌加速布局。“目前,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已竣工,今年下半年将实现常态化发射,已逐步形成以火箭院、中国星网、国家航天局、中国空天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
刘冲进一步补充道,“我们将以商业航天发射场为依托,加快建设星箭产业园,打造卫星超级工厂,以场带产、以产兴城,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返回即复用’的产业组织创新模式和‘创新即生命、开放即未来’的发展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冲看来,产业生态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产业链和创新链、资金链之间也正在加速融合并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在科创公共平台方面,卫星总装测试厂房、火箭装配厂房、卫星研发中心、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与服务平台项目今年陆续投入使用;在资金链方面,航天城联合海南自贸港母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推动组建航天产业基金,一期规模10亿元,上半年将完成合伙协议签署。
文昌航天城首支航天产业基金落地,基金规模10亿元。
“我们将加快提升新一代载人航天、重型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保障能力,坚持科技、金融‘两个动力’,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撬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航天领域创新能力,增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刘冲表示。
回看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之路,它于2020年“诞生”,2021年学会“爬”,2022年学会“走”,2023年开始“跑”,当前则是加速“起飞”。
刘冲对澎湃新闻记者总结道,文昌发展商业航天具备独特优势和核心能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正在推进文昌全域航天城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航天产业发展道路。
高歌猛进的数字经济:连接国内外数据要素的重要窗口
半个月前,位于海口西海岸南区的海口复兴城国际数字港揭牌开园。
当天,华为(海南)数字贸易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跨境数据交易服务中心和数据要素人才培养基地“五大创新平台”正式落户园区。洲际绿清新能源科技、华璟云图信息技术、秒音科技等8家首批入园企业签约。
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复兴城国际数字港,是海南发展数字经济、“向数图强”迈出的最新一步。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近年来,海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显著增长,数字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近50%,占全省GDP比重近8%,海南数字产业正以一种高歌猛进的姿态持续发展。
在数字海南有限公司(下称“数字海南”)副总经理吴敏看来,自2021年海南将数字经济列为自贸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数字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海南生态软件园和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已经成为千亿级产业园区。数字海南是负责推动海南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信息化建设的大数据运营公司。
发展提速的同时,海南数字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吴敏提到,海口、三亚、澄迈等是数字产业的重要承接地和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数字化信息化企业,产业链条逐步清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而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南生态软件园、陵水清水湾信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总经理陈文思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海南数字产业不仅已初步实现集群化,同时也有着特色化发展。除了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两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还培育了大数据、区块链、智能物联等若干细分产业集群。”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为数字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海南不断发挥自贸港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等主导产业中,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实融合。”陈文思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强调。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是由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统筹规划、中国电信建设运营的全栈式数据开发利用流通交易平台,同时也是全省统一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据产品超市于2021年12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入驻企业1091家,上架产品1757个,平台交易额突破7.3亿元,以数据产品超市为核心的海南自贸港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已初具规模。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汇聚了双千亿量级的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营,在金融、医保、信用服务等领域有了较好的应用,通过产品化的服务模式赋能数据资源在政用、民用、商用能力提升。”陈文思表示,例如,在医保领域,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联合省医保局在商保核保理赔场景下先行先试,有望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海南打造成全国医疗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高地。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孙建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除了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在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海南还已成功打造了“海易办”平台、“海政通”平台,不同的平台分别有明确的服务定位。
孙建明进一步解释道,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是以数据赋能社会治理、企业服务的服务平台;“海易办”是以群众、企业需求为导向,聚合海南省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面向群众、企业办事服务的总平台;“海政通”则是海南省各级政府内部协同办公的总平台,旨在提升海南办公效率、提高政府效能。“从运行效果来看,这些平台在服务社会办事、提高政务效能、促进数据要素赋能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孙建明同时强调,海南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海南重点产业领域的融合发展。
以卫星互联网领域为例,孙建明表示,海南将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商业发射场航天发射工位,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站等新型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并通步建设支撑卫星数据处理的超算中心,形成在多个行业适用的卫星数据应用场景处理,“为海南的农业、种业发展,航空与航海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智慧的决策大脑’。”
就海南“向数图强”的总体基础和优势,在受访者们看来,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优势、数据要素市场的广阔空间,可谓“三重加持”。
首先,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全国唯一的自由贸易港,享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和开放措施。“发展数字经济,海南拥有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加便利的交流合作、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源、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其次,“从战略布局上看,海南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重要节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具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利条件,为加强与周边各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
全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陵水投入运营。
区域位置优势还体现在产业条件上,“海南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风电、水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良好,有利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此外,海南拥有广阔的海域,可以用于数据中心的散热冷却,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陵水‘安家’,为海南信息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就发展数据要素市场而言,“海南拥有最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未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离岸数据中心和跨境数据服务市场,是连接国内和国外数据要素的重要窗口,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来源|澎湃新闻